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 https://www.nmhms.org.cn/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文章详情页

文章详情

201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损失低于平均 灾情总体偏轻

新闻中心 2017-03-23 08:00:00 来源: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 8331 打印

2016年,我国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死亡(含失踪)60人,均低于平均值,灾情总体偏轻。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是福建省、广东省和河北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6.21亿元、9.63亿元和9.35亿元。

 


 

 

风暴潮灾害——损失最大

 

2016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2%。

 

201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8次,直接经济损失45.94亿元。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10次,温带风暴潮过程8次。风暴潮灾害较严重的是福建省、河北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6.06亿元、9.35亿元和9.26亿元,占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75%。

 

台风风暴潮中,强台风“莫兰蒂”和“马勒卡”影响较大。“莫兰蒂”于2016年9月15日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沿海登陆;“马勒卡”未在我国沿海登陆,与南下冷空气配合于16~19日影响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沿海。江苏、浙江和福建三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9.19亿元。

 

 

7月19—21日,受温带气旋影响,渤海沿海出现了一次较强的温带风暴潮过程,辽宁、河北和天津三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8.56亿元。沿海监测到的最大风暴增水为115厘米,发生在河北省黄骅站。

 

海浪灾害——伤亡最大

 

2016年,全国在海洋灾害中死亡(含失踪)60人,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近海共出现有效波高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6次,其中台风浪13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3次。总体灾情偏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0.37亿元,为近5年平均值(2.76亿元)的13%。

 

海冰灾害——紫菜受损

 

2015/16年冬季,海冰灾害影响我国渤海和黄海海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20亿元,为近5年平均值(1.05亿元)的19%,为2014/15年冬季的3.33倍。

 

2015/16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常冰年,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016年2月2日,覆盖面积39284平方千米。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6年1月22~26日,我国紫菜主产区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沿海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4.7℃,导致当地海冰发展迅速,海州湾近岸最大冰厚超过20厘米。本次海冰灾害导致1.67千公顷鲜紫菜严重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千万元。

 

海啸灾害——未受影响

 

2016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对发生在我国周边海域及全球大洋其他海域的45次海底地震共发布了81期海啸信息。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其中9次地震引发了海啸,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产生影响。

 

赤潮绿潮——东海黄海较重

 

2016年,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7 484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为4~8月,其中5月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16次;8月发现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3008平方公里。我国东海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37次和5714平方公里。

 

单次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过程发生在渤海湾北部海域,持续时间68天,为8月18日~10月24日,最大面积630平方公里。单次面积最大的赤潮过程发生在长江口海域,最大面积2 00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6天,为8月16~21日。

 

2016年,引发大面积绿潮的主要藻种为浒苔。5~8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沿岸海域,覆盖面积于6月25日达到最大,约554平方公里;分布面积于6月25日达到最大值,约57500平方公里,为近5年来最大值。

 

2016年,绿潮密集区分布呈现先偏东后偏西且范围广的特点。绿潮发现初期其分布位置较往年偏东,之后在风流作用下向北偏西方向漂移、发展,6月以后绿潮分布位置较往年偏西。

 

海岸侵蚀——局部加重

 

2016年海岸侵蚀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砂质海岸侵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和海南监测岸段,其中山东招远宅上村海岸平均侵蚀速度为6.1米/年;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监测岸段,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海岸平均侵蚀速度为13.7米/年。与2015年相比,砂质海岸侵蚀长度有所减小,但局部侵蚀加重;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长度有所增加。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北方较重

 

2016年,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较为严重,主要分布于河北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地区,以及山东滨州和潍坊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13~25公里。与2015年相比,辽宁营口、河北秦皇岛和唐山、山东潍坊部分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有所扩大。

 

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水入侵影响范围较小,除浙江台州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超过10公里外,其他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均在3.5公里以内。与2015年相比,重点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基本保持稳定或有所减小。

 

咸潮入侵——次数增加

 

2016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均多次遭遇咸潮入侵。与2015年相比,珠江口与杭州湾咸潮入侵过程次数有所增加。

 

珠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3次,其中盐度最高的咸潮入侵过程于11月9日开始,持续时间6天。

 

长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3次,出现在3月和10月。杭州湾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4次,出现在8月~11月。

 

 

 

    积极应对 加强防灾减灾

 

    截至2016年底,国家海洋局全面完成我国沿海地区新一轮的警戒潮位核定工作。在全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一套涵盖259个岸段的红、橙、黄、蓝四色警戒潮位值,为准确发布风暴潮灾害预警信息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2016年,国家海洋局各级预报机构针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灾害共发布警报248期,短彩信近176万条,微信微博6 418余条,及时为各级政府和公众应对海洋灾害提供了重要信息。同年,首批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成为全国海洋减灾工作重要示范基地。

 

    为有效控制浒苔绿潮规模,提升跨区域处置能力,2016年国家海洋局会同山东省、江苏省、青岛市人民政府建立了“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针对我国海岸侵蚀灾害日趋严重的形势,国家海洋局于2016年启动了海岸侵蚀灾害损失评估工作。选取辽宁、山东、广东和海南四个沿海省为试点,建立了海岸侵蚀损失评估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海岸侵蚀灾害在重点区域造成的土地流失、基础设施损毁、旅游资源损害等经济损失进行了调查评估。目前,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12月,国家海洋局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从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基础能力、强化业务支撑、整合共享资源、研发关键技术、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形成“4个目标、6大任务、4项举措”的总体部署,为今后五年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