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学十九大报告,思海洋强国路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内涵丰富,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通过的中纪委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反映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重要成效、工作体会,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反映了这些年来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
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海洋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海洋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切实围绕新时代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方略,科学制定海洋事业发展的路线图。要奋力开启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将海洋事业发展全面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纵观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海洋的表述有两个变化。一是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与十八大报告相比多了“加快”两字。“蛟龙”号等过去五年间中国海洋科技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果,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充分说明现在到了全面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时候了。二是报告将这一表述置于第五部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而没有延续十八大报告的做法,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阐明。主要是因为海洋强国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海洋经济要高度发达,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海洋开发、保护能力强。当前,中国经济形态和开放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蓝色正逐渐渗入中国经济的底色,中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过去十年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约2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6年约7万亿元,但占GDP比重始终徘徊在9%-10%左右,与不少发达经济体海洋经济占比动辄高达60%相比,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海洋及相关产业、临海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后中国将在发展海洋经济,加强陆海统筹方面投入更大精力。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国对海洋的态度也有两点没有变。一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绝不是要“称霸海洋”。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一直把“建设海洋强国”放在对内而非对外关系部分阐述,如此行文是在告诉世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国内发展的需要。作为领航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十九大报告已明确表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此观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将始终立足于和平、合作、共赢。二是中国将一如既往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九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可谓空前重视。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并正式写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从生态文明建设移至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并不意味着开发将重于保护。在环境保护已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情况下,中国会持续加大对海洋的保护力度,不会掠夺海洋。
同时,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我对如何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找到了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四大体系”:以海域和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为主体的资源管理体系,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修复为主体的环境管理体系,以监测、预报、调查等为主体的业务体系,以专门法律和督察制度为基础的法治体系。近期,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对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路线图:需要深入实施生态管海、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系统思维抓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海洋生态红线管控,优化海洋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坚持陆海统筹的空间规划方式,强化海洋污染联防联控,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整治修复。严格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控污染物入海总量,强化海洋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建立“湾长制”,逐级压紧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保护职责。
作为海洋减灾工作者,我将在下一步工作中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努力为海洋减灾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减灾中心 谭骏)